近些年来,以越南、泰国为代表的亚细安新兴工业生产国,陆续在中国开展高频次的招商活动。这类活动普遍以亚细安各国地方政府、工业园区作为组织单位,在中国重要省份,尤其是制造业集中的省份,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由于欧美贸易壁垒,以及中国国内人口红利减弱、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等诸多中国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亚细安国家针对中国开展的招商引资活动,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中国为数众多的实体经济产业,尤其是对社会就业、国家税收影响重大的民营企业纷纷外迁至东南亚。从中国商务部发布的对亚细安国家投资备案数据逐年攀升的客观现实,亦可以证明这一结论。
亚细安国家在中国开展的招商引资活动,也得到中国各地方政府,尤其是商务、贸促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诸多招商论坛都是以“走出去”为主题,由双边联合开展、共同主办。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政府引导企业“走出去”,在中美贸易纷争爆发的2018年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第一个四年任期,都具有显著积极的意义,且是利大于弊的务实举措。但是,自2025年全球地缘政治、经贸环境及发展态势出现重大变化之后,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不仅缺乏必要性,也更加不合时宜。
首先,特朗普今年再次出任美国总统并在全球发动无差别的加征关税措施,不再只针对中国,使得原先为规避美国关税壁垒而外迁东南亚的中企,再次面临极大的出口风险。尤其是中企集中的越南,更是因为巨额的对美贸易顺差,面临美国贸易打压的不确定因素。
其次,今年中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外部环境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严峻形势,提出促进就业、拉动消费等现实举措。保障实体制造业在中国国内的良好发展环境,恰恰是增加就业、促进消费、增加税收的核心力量。强大的制造业是任何一个国家保持经济稳固的定海神针。
尽管中国政府在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但须要指出的是,倡议提出之时,中国政府就明确强调“以国央企作为领头羊、主力军”,而纵观中国商务部门和发改委部门发布的中企海外投资备案信息,民企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俨然已成了出海的主力军。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中企外迁东南亚,与早年日韩企业投资东南亚有着本质的差异。日韩企业是在自身完成产业升级、国民收入逐步迈入发达水平的情况下,将落后产能有序转移至东南亚。中企则是在研发与制造普遍属于中等水平、人均收入还较低情况下,基于欧美的贸易壁垒而被迫外迁东南亚。
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无法像小国那样单靠少数几个甚至一两个领先行业,就能带动全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必须在更广泛的行业范围内取得领先优势。拥有广泛的制造业存量基础,是在技术上取得更多领域突破的先决条件。制造业外流,对于美国、德国这类发达国家而言,都是无法承受之痛,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更应该防范此类风险,努力提升营商环境,让企业尤其是民企更好地在国内蓄力发展,促进就业、拉动消费,做大国内市场,逐步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今年2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印证这种趋势。
因此,在特朗普政府无差别的关税壁垒新情况下,中企必然会更加慎重地选择是否“走出去”,亚细安国家在中国的招商引资,也将面临更严峻的压力和瓶颈。
---------------------------------------------------------------------------------------
作者:崔曙律师 钦实律师事务所主任
电子邮箱:johnny@johnnycuilaw.com
电话:86-592-5179599